栉风沐雨七十载,筚路蓝缕砥砺行
求学问道,他从未止步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春
教书育人,他甘之如饴
恢弘包容,虚怀若谷
是他立身处世之本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是他严谨治学之根
三尺讲台授业传道,
一方书桌笔耕不辍,
他就是经管学院沈越教授
【受访人简介】
沈越,男,1952年生,766全讯白菜网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766全讯白菜网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党委书记。现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北京市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
1982年开启高校教师的生涯,1987年至今在北师大任教,为本硕博学生开设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沈越老师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在成为高校教师以前,体验过知青、工人、厂长等不同的职业生涯。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他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后在766全讯白菜网接受了研究生教育,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8月15日下午,我们在后主楼1722有些紧张地等待沈老师的出现。预报里北京又将要下雨,天色阴沉沉的。会议室里开了灯,映得窗外愈加暗沉,下午三点钟便有些傍晚的味道。正在这时,沈老先生穿着衬衫和短裤,推开门,拎着伞就进来了。“你们好!“老先生用洪亮的声音笑着说道。
波折:时代背景下的漫漫求学路
“当时我先是遇上了三年饥荒,之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也是恢复高考受惠的第一批人,至于后来到北师大攻读研究生、在校任教,一切经历都像是机缘巧合。”
沈老师回忆当年的求学之路,颇有种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正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和牵引,沈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1965年考入成都四中不久,便遇上文革爆发。至此学业中断,后下乡两年当了知青。插队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繁重,生活艰苦,正是在这两年中,这群来自城市现代化文明熏陶下的年轻人,深刻体察了广大劳苦人民的真实生活,也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下乡结束后,沈老师进入了成都一家搬运公司做学徒工,作为被重点培养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培养,之后进入了领导阶层。“虽然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但在那个年代被当成知识分子,这让我倍感学业的珍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沈老师之后的求学路。中断十余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沈老师抓住自由报考的机会,终于在1977年如愿考入了大学,从过早的工作中抽身出来。
在成都电讯工程大学(今电子科技大学)沈老师选择了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德语是第一外语。谁也没想到,这个选择会给沈老师未来的人生走向埋下怎样深的伏笔。毕业之后,原来国企的领导曾邀请他回原单位工作,但是被沈老师婉拒了。作为优秀毕业生,应母校对人才和课程设计的要求,他一边教授会计学一边准备攻读研究生。
纵观沈老师的求学道路,可谓坎坷曲折,又面临着无数的考验。在学业和工作之间,沈老师总是将前者放在更高的位置,不断求索。如果没有参加高考,或许会多了一个企业干部;如果没有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许电子科技大学会多一名志不在此的会计学老师;如果没有继续攻读博士,我们或许很难看到沈老师之后对马克思市民阶级更多的独特论述以及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结缘:市民还是资产阶级?——从疑问到论证
“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误译,是我终身追求的事业。”沈老师坚定地说道。
1971年“林彪事件”后,中央号召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毛主席开出了6本原著的书单,沈老师于是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大学期间,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又促使他一遍遍回顾和学习《资本论》等著作。治学要严谨,思考要深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沈老师戏称自己是思想走在学习前,虽然读的书籍比不上别人多,但是却有一股子钻劲,肯下功夫琢磨研究。从下乡时期养成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加上亲身深入基层的切身体会,让他对马克思主义中“资产阶级法权“的表述产生了质疑。我们常说的“资产阶级”是带有剥削性质的,而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劳动者之间交换劳动通行的与商品经济同一原则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是一种平等的“市民权利”,这其中的问题涉及到后世进行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学术出发点,涉及到社会主义最初实践的基础。这是个大问题,后来竟成为沈老师学术上的不懈追求。学习德语的语言优势在此刻凸显出来,沈老师不断地翻阅德文原版资料,在一遍遍的核对后,发现问题出在对Bürger这个词和相关的派生词的理解和翻译上。Bürger在中德词典中有两个含义“市民或资产阶级”,而这两种不同的翻译,在更早的中德词典版本中其实只有“市民”一种,查证之后,反而“资产阶级”是受马恩著作翻译影响而添加。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从德文到俄文翻译时词义选择的偏差,最终导致传入中国时的语义错误。
图1 沈老师于第一届政治经济学四十人论坛发言照
考研究生时,受第一外语是德语的限制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考量,沈老师最终在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师大经济系中选择了后者。
“我来北师大最重要的就是想求师请教。来到学校之后,因为懂德语并且透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同志并不多,这使得我曾一度比较失落。但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以向陶大镛先生求教,真算得上人生一大幸事!”当谈及陶老先生,沈老师的表情立刻生动起来,从眉毛到嘴角都沾染了止不住的笑意。1985年全国《资本论》学会在郑州召开年会,彼时沈老师已经研究了多年的马克思市民经济理论,在会上的发言令陶老先生印象深刻,两人在回北京的火车上彻夜长谈。“先生不仅对马克思经济理论有很深造诣,而且也懂德文。这天我与他一直聊到夜深,就马恩德文原著中Bürger这类市民术语翻译问题,以及市民与资产阶级在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不仅涉及到中文译文和对中文翻译影响最大的俄文版本,而且涉及到法文和英文原著中市民与资产阶级这两类术语。这次求教对我的影响甚大,不仅促使我决心师从陶先生攻读博士学位,而且先生的教诲从30多年前一直到今天,仍指导着我在这个领域中的工作。”
从一个词的词义,倒推至马克思市民经济体系,甚至影响到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沈老师迈出了难以想象的大胆的一步,证明体系的庞大、过程中受到的质疑,都没有阻挡他的研究步伐。在漫长的四十年的市民经济研究中,发表这样的“非主流”文章并不容易,但凭借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学术态度,沈老师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迄今在《经济研究》、《哲学研究》等国内顶级专业学术期刊上发了四篇论文。下一步,沈老师还将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形成一部学术专著,以更丰富的原始资料来系统性地阐述马克思的市民经济理论。
耕耘: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
1987年攻读研究生毕业留校后,沈老师在北师大工作已有三十余年。在北师大期间,沈老师最初开设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本科教程,独立撰写了两本教材,作为首席专家组织并参与撰写了《西方经济学流派评析》,该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教材之一,留校之后先后开设了硕士、博士和MBA的相关课程。
当被问到为何选择留校当大学老师,沈老师把自由放在了第一位。正如陈寅恪所言,“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浅层次的自由在于时间、工作安排的自由,更深层次的就是精神上的自由。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沈老师也逐渐切身感受到了教书育人、思想交流的乐趣。
图2 沈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沈越老师授课风格风趣幽默,深入浅出,沈老师的课,每年都是同学们“抢课”的主要目标。早些年有学生在课后要PPT,后来就传到网上流传开,一二十年来,学习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同学十有八九都下载过,倒也是一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
“跟老师读博士生以后,自觉基础薄弱,我旁听了老师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经济思想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两门课程,被老师的授课方式、讲课风格和幽默的谈吐、渊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一个学期下来觉得不过瘾,就连续听了三年老师讲的同样课程,甚至包括MBA的课程。我深刻的感觉到,老师根据本科、研究生和MBA三类学生的特点,授课中有不同侧重点和采取不同的方式。本科生以经济学知识积累为主;研究生以独立探索研究为主;MBA学生则更侧重于实践,老师又会在每年的课程中加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从沈老师的一位学生那里,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评价。
“其实说起来,我从82年就开始任教了”,沈老师笑着说道。本科毕业后,他在电子科技大学留校任老师,开设“会计原理”、“工业会计”等课程。作为工科院校,学校秉持着将管理学当成工程来做的传统,在这次教学的过程中,沈老师更发现自己偏好社会科学,也间接促成了之后研究生的考取。退休三四年后,沈老师依然担任着本科教学任务。“讲西方经济学流派,还是咱们这些老教师讲得好”,沈老师无不自豪地说到。这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而更多的是一种心得体会,人生经验,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基于此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当然,好的课堂是需要有更多互动的,从眼神上你就能知道学生是不是感兴趣,你能感受到思想的交流。我在课堂上也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教学相长。我习惯了和同学的交流,我有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外表,我的心灵是年轻的。”沈老师年近70,但依然是和同龄人不一样的矍铄。就像沈老师说的那样,和年轻人相处得久了,身上自有一股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感觉和冲劲。
教诲:谆谆教诲,润物无声
谈起学术时的沈老师是无拘无束,意气风发。沈老师一直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要有批判意识的治学态度。沈越老师在国内政治经济学界算是泰斗级的人物,但是老师立身处世却是恢宏包容、虚怀若谷,给我们后辈做出了典范。无论是学生提出的“不成熟”的思考,还是学术界同仁的争论,沈老师都能做到包容、理解和研究、探讨,这正是沈越老师给年轻一代做出的师德榜样。沈老师提到,教材上的不一定就是对的,要敢于质疑,独立思考,才能最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
“沈老师治学作风严谨扎实,他总是强调经济学能力是要靠‘熏’来的,要求学生打造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一位研究生同学如是说,“老师告诫我,要靠长期经济学的熏陶——时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经济、政治问题;了解经济学、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以及历史上的经济学实际问题,来夯实自己的经济学基础。”沈老师要求我多参加国内政治经济学的顶尖会议,夯实基础、希望能够争取加入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进程中。“
沈老师认为做学术研究,当代学生应该少些功利思想,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以文称道。 “我已经习惯了和同学们交流,我给学生上课谈不上有成就感,但有一种莫大的享受。”在提起学生时,沈老师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沈老师以老师及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在学生的人生抉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采访中,沈老师提起一个学生的就业去向,该学生能力出众,历经层层面试筛选,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行政管理干部的职位。讲到这里,沈老师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三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沈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术研究,也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未来成长,韩愈笔下“传道、受业、解惑”的良师大抵如此。
求索:静水流深,道阻且长
对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我们,常常疑惑,一个优秀的本科生应该怎样进行基础的学术研究?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呢?“在学术界有一句话叫做以文会友,你不是认识了朋友就行,你要拿出有质量的研究成果来,只要你有文章,你在领域里就有发言权”,沈老师提起自己投身研究了数十年的政治经济学时,滔滔不绝,从政治经济学在发展初期遇到的问题讲到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环境下的发展方向,言语中充满了对研究的热爱和探索的激情。沈老师的话其实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现阶段的我们尚处于学术研究的入门时期,对于未来的研究目标并没有全面的认识,以政治经济学为例,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都有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因为学科的创新本质上是思维理念的创新,为了对前沿的学科有把握,需要同学们多积累、多学习、多看、多想、多思考,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大家自然能够找到自己希望深入的方向和具体领域,并且结识和自己有相似理念的学术伙伴,因此当务之急是沉淀下来,夯实自己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采访及执笔:路林林 陈佳璇 周于熙)
责编:韩丽丽
审核:孙志军